《SS / Trojan 刷网页的实际延迟对比:上篇》
不少一/二线同时提供 SS+Trojan 协议。众所周知的是,这俩虽然 RTT 相同,但因 Trojan 多一次握手,所以其 HTTP(S) 延迟 > SS协议。那么,优先选 SS 吗?
此时,有必要引入一个相关的问题/争议。不少人认为,HTTP(S) 延迟才最反映刷网页的实际体验。沿着这一逻辑,继而认为,SS 协议的 HTTP(S) 延迟更低,那么在日常使用中就应优先用 SS 节点。
👉 问题来了,节点『HTTP(S) 延迟』真的最能反映 “刷网页的实际耗时” 吗⁉️ 省流:不能,其参考价值还不如 RTT !
—————
对此,本文专门进行检验,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:
1️⃣ 相同入口-相同专线-相同落地,同时搭 #SS 和 #Trojan 节点,两者 HTTP 延迟差异较大(≈1次 RTT),但开网页的实际耗时差异→0❗️
2️⃣ 看到这里,似乎 RTT 才是决定「用户侧网页加载耗时」的关键?沿着这个逻辑,RTT 越低,访问网站就越快?
原文有修改。因字数限制,展开一些论述后,必须剁成两篇
#漫谈 #技术杂谈 #rtt #http #https #延迟 #专线 #协议
不少一/二线同时提供 SS+Trojan 协议。众所周知的是,这俩虽然 RTT 相同,但因 Trojan 多一次握手,所以其 HTTP(S) 延迟 > SS协议。那么,优先选 SS 吗?
此时,有必要引入一个相关的问题/争议。不少人认为,HTTP(S) 延迟才最反映刷网页的实际体验。沿着这一逻辑,继而认为,SS 协议的 HTTP(S) 延迟更低,那么在日常使用中就应优先用 SS 节点。
部分人的观念:RTT 延迟对于日常网页毫无参考价值,仅供意淫之用…🥲
👉 问题来了,节点『HTTP(S) 延迟』真的最能反映 “刷网页的实际耗时” 吗⁉️ 省流:不能,其参考价值还不如 RTT !
—————
对此,本文专门进行检验,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:
1️⃣ 相同入口-相同专线-相同落地,同时搭 #SS 和 #Trojan 节点,两者 HTTP 延迟差异较大(≈1次 RTT),但开网页的实际耗时差异→0❗️
如4个子图的左/右箱体所示。仅有的差异来自网络自身的波动
2️⃣ 看到这里,似乎 RTT 才是决定「用户侧网页加载耗时」的关键?沿着这个逻辑,RTT 越低,访问网站就越快?
答案:对,但也不对。
➤『对』的理由:横向对比(同一地区内比较)RTT 相同的节点,网页加载耗时理应相同——图中 #SS 和 #Trojan 的「网页加载耗时」无差异,就提供了“逆否命题”的论据。
➤『不对』理由:纵向对比(跨地区比较),RTT 越低的节点,并不意味着更低的「网页加载耗时」,如图中的🇺🇸和🇭🇰。这是因为,还有一个巨大的干扰项 #动态文件 ——暂且搁置,到第3点再谈。
至此,不妨碍我们先提炼第二个有用的结论:
✍️ 严格意义上,节点的 RTT、HTTP(S) 两类延迟都有槽点,但 HTTP(S) 延迟的槽点更大、误导性更强❗️
原文有修改。因字数限制,展开一些论述后,必须剁成两篇
#漫谈 #技术杂谈 #rtt #http #https #延迟 #专线 #协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