#技术杂谈
针对一些意见的回应:

1️⃣ 大、小包是指什么?
大小包的称呼是取自TG圈一种通俗化的说法,而非我们原创。严格来说,小包 指小尺寸的数据请求,大包 指较大的数据请求。


2️⃣ 数据请求多大算大,多小算小?
首先,我们不是基于“先验”来定义,而是基于各机场的实际表现进行“后验”概括。从之前的图来看,部分机场香港节点在2MB和5MB之间存在跳跃,那么姑且概括2MB及以下为小包,5MB及以上为大包。这仅仅是便于描述的概括。


3️⃣ 有无可能所谓“阴阳分流”指的是传输段,而不是落地?
确有可能。事实上,有关阴阳分流,暂可从大家集思广益中梳理如下可能:

Github CDN优化策略
。这点首先排除。从基于相同控制变量的实测来看,部分机场有延迟跳跃,而与此同时的另2个(对照组)机场却无延迟跳跃。假如Github CDN有优化策略,那么没理由针对不同机场呈
歧视性差异

📝注1:DNS均套香港IP的ECS,只会就近连🇸🇬CDN。
📝注2:Github在亚太仅有🇯🇵🇰🇷🇸🇬三处CDNs,但香港至日(韩) RTT约52ms(76ms),都远大于阴阳25ms剪刀差。

国内段路由在测试时存在变化
。该可能性也可以排除,因控制变量包括同一软路由和宽带、深联入口、测试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。测试的网络环境既非广电宽带,也非二级运营商,且维持相同控制变量。

❸ 落地存在分流。这是最具争议的一种可能性,起源于坊间关于Jinx的传言及讨论。今日,我们又利用同处新加坡的VPS自建网盘实测,
虽不能彻底排除这一可能性,但其发生的概率应当降低
。理由是:我们通过测试自建VPS网盘的延迟,不论数据包尺寸,#原唯云四杰 和 #TKV 延迟均在145ms左右且IP均为同一落地IP——该延迟接近阴阳线路的“小包”延迟155ms,但高于阴阳线路的“大包”(或白名单)延迟130ms。

❹ 跨境线路的分流,或许是最大的可能性!可能的解释是:小包被路由到一条成本占优的链路连通落地,可能经过更多中间节点,因此延迟更高;大包则被路由到一条延迟较低(但成本不占优)的链路。


4️⃣ 再谈阴阳分流对用户和商家的影响。
如果可能性❹是成立的,就有必要从三方面来谈:

👥 用户体验

由于小数据请求场景中,网络性能要求不高,如常规网页场景,通常50ms内的
延迟差
都不易察觉。而流媒体场景,传输性能的敏感度更高(如YouTube娱乐分就与RTT延迟
负相关
),则适合走“大包”链路确保低延迟。其他场景就看商家的
白名单
如何设置了。

💼 商家成本

据Akamai统计,Smaller Packet(小包)虽单个包小,但累积量大,占全球70%以上流量。将小包流量通过较为经济的高延迟链路传输,节省带宽成本;而将大包通过低延迟、高成本链路,确保传输质量。这在运营成本上,也合乎情理。

💰 产品售价

阴阳分流的短板似乎不多,但好处呢?有助于在成本、售价和用户体验三者之间找到 #
平衡点

如果商家在削减自身成本的基础上,
进一步让利给用户,将售价定在甜点区
(如专线 ≤0.2元/GB),那必定喜闻乐见。例如回应过此事的机场/频道,就不失为一家在三者之间取得较好平衡的例子,也是值得推荐的。
 
 
Back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