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TG散户群体自发形成的测速社区。专注*用户测*的体验:单线程表现、三网/国际区域表现、实际延迟&稳定性等综合评定。
➤专线入口天梯表: https://www.haitunt.org
欢迎所有 用户👨🏻💻 和 机场主🕋 投稿,共建透明、客观、更反映用户实际体验的评测生态。
➤投稿: @HaitunSubmit_bot
➤(若有)可能的撤稿事项,仅受理*原投稿人*。
讨论群: @haitunspeed
频道: @haitun_channel
➤专线入口天梯表: https://www.haitunt.org
欢迎所有 用户👨🏻💻 和 机场主🕋 投稿,共建透明、客观、更反映用户实际体验的评测生态。
➤投稿: @HaitunSubmit_bot
➤(若有)可能的撤稿事项,仅受理*原投稿人*。
讨论群: @haitunspeed
频道: @haitun_channel
#技术杂谈 #原唯云四杰 🇭🇰可能真实存在“大包、小包走阴阳线路”的分流策略
近日,TG圈逐渐有人怀疑并讨论 #原唯云四杰 的大/小包走不同分流策略。对此,我们利用Github的ping链接(无头文件,记为404B)以及从512KB到25MB不等的多种包大小进行了实测。
根据延迟(Latency)结果初步推测,imm、kuromis、nexitally三家机场在处理不同大小的数据包时,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网络线路。具体来说,5MB及以上的大包延迟明显不同于404B、512KB、1MB和2MB的小包延迟,显示出大包和小包的延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。这可能表明三家机场在处理大包时,采用了B线路,而小包则走A线路。
可以肯定的是,A线路在香港的延迟优化上表现的确出色,但在国际互联(peering)方面表现却较差,这导致A线路至Github🇸🇬CDN的小包延迟高(中位数155ms),与B线路相差约25ms。这可能就是为了顶级香港延迟而产生的代价吧!
那么问题来了:你更愿意选纸面延迟优秀(小胜2ms RTT)但国际互联实际较差的 #局域网香港 ,还是纸面延迟良好且国际互联优秀(领先25ms)的 #水桶香港 呢?❗️
此外,原唯云四杰或将陆续更换BGP。这带来一个新的思考:纵使国内段BGP进一步压低1.3ms的延迟(以唯云对深联的优势为例),这与国际互联损失的25ms相比,似乎杯水车薪?
若非此次入口更换风波,这一问题或许不会引发关注。正如那句话所言:“只有潮水退去,才能看出谁在裸泳。“
近日,TG圈逐渐有人怀疑并讨论 #原唯云四杰 的大/小包走不同分流策略。对此,我们利用Github的ping链接(无头文件,记为404B)以及从512KB到25MB不等的多种包大小进行了实测。
#复刻思路:
curl -o /dev/null -s -w $GITHUB不同大小的文件
#循环100次,记录 %{time_starttransfer} 延迟省流剧透:情况可能属实!
根据延迟(Latency)结果初步推测,imm、kuromis、nexitally三家机场在处理不同大小的数据包时,可能采用了不同的网络线路。具体来说,5MB及以上的大包延迟明显不同于404B、512KB、1MB和2MB的小包延迟,显示出大包和小包的延迟分布存在显著差异。这可能表明三家机场在处理大包时,采用了B线路,而小包则走A线路。
一种猜测:
A线路:原为唯一入口至Jinx落地,现为深联入口至Jinx落地(或许还有其他答案)
B线路:原为唯一入口至
落地,现为深联入口至
落地。
可以肯定的是,A线路在香港的延迟优化上表现的确出色,但在国际互联(peering)方面表现却较差,这导致A线路至Github🇸🇬CDN的小包延迟高(中位数155ms),与B线路相差约25ms。这可能就是为了顶级香港延迟而产生的代价吧!
乍一看反直觉,但实际原因可能是:Jinx本身规模小,没能力谈到对等互联,所以跨网都以流量计费,这样不得不换peering好但物美价廉的其他落地去分流大包。
或许又有人疑问:直接用物美价廉、peering好的落地做全局转发岂不更好?其动机包括:
❶ Peering不好,不代表它
🇭🇰大内网延迟
不好【类比 电信163家宽】;
❷ Ak的peering更好,但你又愿意
付多少溢价
买落地是它的机场呢【类比 移动家宽】
。
此外,原唯云四杰或将陆续更换BGP。这带来一个新的思考:纵使国内段BGP进一步压低1.3ms的延迟(以唯云对深联的优势为例),这与国际互联损失的25ms相比,似乎杯水车薪?
若非此次入口更换风波,这一问题或许不会引发关注。正如那句话所言:“只有潮水退去,才能看出谁在裸泳。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