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TG散户群体自发形成的测速社区。专注*用户测*的体验:单线程表现、三网/国际区域表现、实际延迟&稳定性等综合评定。
➤专线入口天梯表: https://www.haitunt.org

欢迎所有 用户👨🏻‍💻 和 机场主🕋 投稿,共建透明、客观、更反映用户实际体验的评测生态。
➤投稿: @HaitunSubmit_bot
➤(若有)可能的撤稿事项,仅受理*原投稿人*。

讨论群: @haitunspeed
频道: @haitun_channel
海豚机场测评|用户侧体验|测速频道
对比ss-trojan刷网页的真实耗时.png
《SS / Trojan 刷网页的实际延迟对比:下篇》

可能有人想问 v2ex.com 不是有挂 Cloudflare CDN?难道CDN不能改善加载耗时吗?

3️⃣ 访问挂载 CDN 的网站,其 #动态文件 的加载延迟依然对「用户侧耗时」拖后腿,属于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例如 v2ex,其静态文件(CSS、部分图片)可通过 CF 全球/就近分发,但动态内容(帖子、评论等)则必须从美国 #建站鸡 拉取。

#动态文件 链路:🇺🇸源服务器 ➜节点 ➜你家,越接近 “直线” 就越快。
#静态文件 链路:🌎临近CDN ➜节点 ➜你家,就近分发。

再回头看图,就不难理解为何从快到慢依次是 🇺🇸🇯🇵🇭🇰🇩🇪🇺🇸节点对 #美国鸡 有东道主优势。


4️⃣ 那么,所有的 CDN 都无法扭转东道主优势吗?
答案:未必,要看网站类型。例如 #油管 (某种程度上) 、#网飞 等以分发静态视频为主的网站,其体验又主要由 CDN 决定。

甚至,谷歌、微软 对高优先级的 #搜索 业务,会采用高成本的全球分布式前端技术+全球私有骨干网,无论用哪里的节点都快!

不过,前面提到的视频站,也有反例

例如 XVi*、xHam* 等虽然挂 CDN,但未对太多视频上云(成本考量),所以仍要从 🇪🇺源服务器 拉取;P*Hub 也要从 🇺🇸源服务器 拉取。此时,因地制宜地用当地节点观影,首帧延迟、起速都更有优势。

反例之外,还有反转

#YouTube 虽挂 CDN,且对视频资源上云,但每个 CDN 的视频缓存有着明显的「地域偏好」。或许有人已注意到,
➤ 用 🇭🇰🇸🇬 加载「简中+部分繁中」视频很快,RTT < 25ms 也轻松跑 100w 娱乐分;但加载欧美视频,因要从🇺🇸🇪🇺服务器拉取,又变得很慢,娱乐分咔咔掉。毕竟 city-level CDN 体量小……
➤ 用 🇯🇵 加载「简繁中+日文」视频很快,但其他的…也就比🇭🇰🇸🇬好一点,但不多……

总之,各家采购 CDN 策略复杂。


5️⃣ 我该用哪的节点?
很难一概而论,毕竟每个人的机场、节点状况、常逛网站等大相径庭。不如用 随附的 .js #油猴脚本 测试一下,并把你的结果+机场分享到评论区。

对于本文环境,🇺🇸最佳、🇯🇵 其次、🇭🇰再次…

⚠️ 测试务必接网线,且最好💉打鸡血排除远距离掉速的干扰!


#漫谈 #技术杂谈 #rtt #延迟 #脚本
LoadingTime.js
7 KB
《SS / Trojan 刷网页的实际延迟对比:上篇》

不少一/二线同时提供 SS+Trojan 协议。众所周知的是,这俩虽然 RTT 相同,但因 Trojan 多一次握手,所以其 HTTP(S) 延迟 > SS协议。那么,优先选 SS 吗?

此时,有必要引入一个相关的问题/争议。不少人认为,HTTP(S) 延迟才最反映刷网页的实际体验。沿着这一逻辑,继而认为,SS 协议的 HTTP(S) 延迟更低,那么在日常使用中就应优先用 SS 节点。
部分人的观念:RTT 延迟对于日常网页毫无参考价值,仅供意淫之用…🥲


👉 问题来了,节点『HTTP(S) 延迟』真的最能反映 “刷网页的实际耗时” 吗⁉️ 省流:不能,其参考价值还不如 RTT

—————
对此,本文专门进行检验,得到了一些有趣的发现:

1️⃣ 相同入口-相同专线-相同落地,同时搭 #SS#Trojan 节点,两者 HTTP 延迟差异较大(≈1次 RTT),但开网页的实际耗时差异→0❗️
如4个子图的左/右箱体所示。仅有的差异来自网络自身的波动


2️⃣ 看到这里,似乎 RTT 才是决定「用户侧网页加载耗时」的关键?沿着这个逻辑,RTT 越低,访问网站就越快?
答案:对,但也不对。

➤『对』的理由:横向对比(同一地区内比较)RTT 相同的节点,网页加载耗时理应相同——图中 #SS#Trojan 的「网页加载耗时」无差异,就提供了“逆否命题”的论据。

➤『不对』理由:纵向对比(跨地区比较),RTT 越低的节点,并不意味着更低的「网页加载耗时」,如图中的🇺🇸🇭🇰这是因为,还有一个巨大的干扰项 #动态文件 ——暂且搁置,到第3点再谈

至此,不妨碍我们先提炼第二个有用的结论

✍️ 严格意义上,节点的 RTT、HTTP(S) 两类延迟都有槽点,但 HTTP(S) 延迟的槽点更大、误导性更强❗️


原文有修改。因字数限制,展开一些论述后,必须剁成两篇

#漫谈 #技术杂谈 #rtt #http #https #延迟 #专线 #协议
对比ss-trojan刷网页的真实耗时.png
439.4 KB
《RTT和HTTPS,哪种延迟更有参考价值?》
#技术杂谈 #延迟 #RTT #HTTPS #时延 #mihomo

很多人在纠结 Mihomo核心 #统一延迟 是否☑️ 时,常面临两种观点:有人坚持 RTT 延迟测试"自欺欺人",有人推崇 RTT 作为首选指标。
✍️全文省流:
在2025年,选RTT/统一延迟未尝不可!
但若回到2019年之前,那就HTTP(S)延迟



1️⃣ RTT vs HTTPS延迟的区别
往期推文 👈



2️⃣ 为什么说RTT在今天更有参考价值?
❶ 连接复用技术普及
➤ HTTP Keep-Alive 已成为标准配置
➤ HTTP/2 和 HTTP/3 支持多路复用,标志着网络瓶颈从"建立连接的耗时"转移到了"往返延迟RTT"❗️
➤ TLS 1.3 优化(从2-RTT减至1-RTT,支持0-RTT恢复)

🔰根据 HTTP Archive 对近3000万个网站样本的统计,早在2023年支持HTTP/2的网站就已超过70%

❷ 实测验证
➤ 在已建立连接后,无论是主文档(document)、图片,还是其他放置在CDN的素材,加载时间都更接近RTT值❗️
➤ 经测试ChatGPT、谷歌、v2ex等网站的素材加载均如此。



3️⃣ 实用结论
❶ 初次访问🟡:完整HTTPS延迟更有参考价值

🔰此类访问示例:
打开
aaa.com 后立即舍弃,然后访问 bbb.com 后立即舍弃,继续 ccc.com ……
周而复始,永不重样!但脱离了正常场景


❷ 持续访问🟢:RTT最关键,特别对于:
➤ 重复访问的网站及子页面
➤ 使用HTTP/2或HTTP/3的现代网站 (今天的绝大多数❗️
➤ 使用CDN的网站
➤ 交互式App(如社交媒体、音视频/会议、游戏等)

🔰此类访问示例:
¹ 利用 DoH、DoH3、DoQ 等协议查询 DNS。
² 打开
telegram.org 后,点击二级页面 FAQ,然后转去 Moderation 继续浏览。
³ 在 TG群、Reddit、V2ex等灌水,在 YouTube、TikTok、网飞等刷视频,在谷歌、必应、ChatGPT等获取资讯


在2025年还在固守成见——认定RTT是”自欺欺人“。对此,你怎么看?
统一延迟:勾不勾?.jpg
158.4 KB
日趋主流的HTTP2和HTTP3.png
388.6 KB
 
 
Back to Top